2023/4/13 10:49:02 來源:濰坊融媒
“寸土”生“寸金”,是對自然資源稟賦的最好回饋。
不久前,自然資源部公布了全國首批“自然資源節約集約示范縣(市)”名單,壽光市成功入選。這項“國字號”榮譽緣何花落壽光?這離不開壽光市用創新手段推進節約集約用地,用優質服務為土地開發利用賦能。
多年來,壽光市將節約集約用地作為重點工作之一,全力挖潛新增耕地后備資源、推進城鎮建設用地增容擴能,傾全市之力充分釋放土地資源潛力,力求讓每一寸土地都“忙”起來,推動土地資源要素向優質高效領域集中。
01
“變廢為寶”
挖潛新增耕地后備資源
陽春三月春意濃,又是一年農忙時。日前,記者走進稻田鎮田馬項目復墾區,農民們正駕駛著農機交叉耕作,廣袤田野中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忙碌景象。
“以前這片土地不僅地勢低洼,而且土壤條件不佳,完全不適合耕作。我們把從馬疃地塊整體剝離的30厘米地表熟土,‘平移’到田馬地塊,土壤質量等級提升了1-2個級別。”稻田鎮北屯村黨支部書記張國西表示。
“移土填地”實現“變廢為寶”,壽光市率先開展的土地耕作層剝離再利用試點工作,不僅提高了土壤耕作層再利用效率,而且新增了眾多耕地后備資源。
“將建設項目占用耕地耕作層土壤剝離出來,用于土地開發、整理、復墾項目或其他需要土壤的項目,對于提高新補耕地質量、實現藏糧于地、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十分重要。”壽光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生態修復科科長王春光表示。
在積極挖潛新增耕地后備資源上,壽光市將土地資源利用到了極致。多年來,不斷開展廢棄鹽田和鹽堿地整理,先后利用廢棄鹽田復墾農用地面積1.12萬畝,新增耕地1.04萬畝,實現節余指標1.12萬畝,實現了社會效益最大化。
清運廢棄鹽田內雜物、平整鹽田底部土地、建設灌排溝渠和農田防護、土壤脫鹽改良……壽光市在鹽堿地上創造了全新農業生態,原本寸草不生的鹽堿地“搖身一變”,成為生機勃勃的水稻種植地,“鹽堿地糧倉”聲名遠揚。
總體來看,壽光市將鹽堿地等耕地后備資源綜合開發利用到極致,全面摸清耕地后備資源“家底”,挖潛“生”地,力保耕地指標,守好耕地數量、質量、紅線。
02
“騰籠換鳥”
存量產業用地高效盤活
山東博苑醫藥化學有限公司,一顆從傳統工業園區走出的“企業明珠”,多年來專注科技研發,其化學發光材料(CPPO/CIPO)市場占有率一路“飆升”。該公司生產的三甲基碘硅烷、碘化鉀、碘酸鉀等產品也有不俗表現,畝均稅收達到34.6萬元??梢哉f,在這片土地上誕生的“財富”不計可數。
但在此之前,這片土地“荒廢”已久。多家小型化工企業零散布局,土地利用粗放,區域建筑密度及容積率較低,甚至大部分企業廠房及生產設備破舊、技術落后,難以存活。
面對這種困境,壽光市專門成立了助力企業高質量發展專班,一方面積極引導實力企業參與盤活低效用地,一方面與低效用地企業進行對接,鼓勵退出。
“在政府幫扶下,我們先后收購了華通化工、新能化工、大邦化學等4家周邊企業,規模擴大了6倍多。”山東博苑醫藥化學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成林說。通過擴張,徹底盤活了周邊閑置資產,在實現土地集約利用的基礎上,打造出了一片足夠企業遨游、騰飛的未來發展空間。
目前,山東博苑醫藥化學有限公司已累計盤活低效土地200余畝,陸續投資建設了2萬噸/年溶劑回收資源綜合利用、2000噸/年無機碘化物、20噸/年新材料貴金屬催化劑、4萬噸/年危險廢棄物處置及綜合利用等多個項目,實現了“荒地”生“金”,土地利用率顯著提升。
“騰籠換鳥”帶來上億產值,在壽光這片土地上經常發生。壽光市將“零地增效”作為招商引資的重要突破口,創新建立優扶劣汰管理機制,對生產規模小、技術含量低、產值少和土地利用總體水平不高的企業進行清理,騰出土地引進高新技術企業,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產出效益。
目前,已通過政府回購、項目置換、企業自主開發、兼并重組等方式,盤活閑置低效用地1.3萬余畝,進一步實現了土地供需和項目落地的精準匹配,激活高質量發展“一池春水”。
03
“擴容增效”
提升土地集約利用水平
如何確保土地高效運用,從源頭上避免閑置?壽光市聚焦“標準地”改革,創新新型產業用地(M0)模式,以提升畝均產出為目標,引導企業充分利用現有用地發展新產業、新業態。
所謂“標準地”改革,就是以“畝產效益”為核心,明確投資強度、畝均營收、畝均稅收、工業用地容積率等標準,實行土地“帶標出讓”,從而精準把控項目運行,提高土地開發利用效率。
“為了改革順利推行,我們創新打造了‘正向激勵、反向倒逼’的雙向強壓模式,根據《壽光市工業用地“標準地”出讓改革試點實施方案》《關于加快推進“標準地”改革實施意見》,對未達到協議規定又整改無望的項目,通過司法、行政、經濟、信用等綜合手段,聯合進行懲戒或清退,同時給予優質項目獎勵。”壽光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土地儲備中心主任葛孚偉表示。
目前,壽光市重點園區已全部實行“標準地”出讓,成交面積500余畝,成交金額1億余元,全部做到“交地即交證”“拿地即開工”。
壽光市創新提升畝均產出的另一項措施——新型產業用地(M0)模式優勢更加明顯,全面融合了研發、創意、設計等新型產業功能以及相關配套服務,適合未來工業發展趨勢。
不久前,剛剛完成項目立項、規劃許可辦理的壽光市雙創中心新經濟賦能產業園,作為濰坊市首個新型產業用地(M0)試點,強勢邁出模式探索的第一步。
在示范期內,進一步提升土地集約利用水平,壽光信心滿滿。“在實現新型產業用地(M0)供應試點零突破的同時,開發區新增工業用地‘標準地’供應落實率達到100%。”壽光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黨組成員、地理信息中心黨支部書記、主任魏永表示。
走出制度規劃,在實際操作中,如何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山東玉馬遮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分子復合遮陽材料擴產項目的成功作出了“樣本示范”。
“項目摒棄傳統制造業廠房設計理念,采用節約用地新技術,建設三層車間。較傳統的單一單層廠房建設,土地空間利用率提升200%,節約土地206.48畝,節省資金5162萬元。”山東玉馬遮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孫承志表示。
制度上,夯實“畝產效益”概念。應用上,用土地立體開發利用,為提高土地資源利用效率再添一把“火”。
在精準配置土地資源要素上,壽光有一套獨特的計算方法。后退一步做減法,騰出發展新空間;前進一步做加法,集聚高端新產業。一減一加之間,壽光市土地資源利用效率拔節生長,激蕩出全市高質量發展未來。